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施家和孟家的不同遭遇 (網路文章)



魯國有一位姓施的老漢,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喜歡文學,老二喜歡軍事;兩個兒子長大以後,都根據自己的所學,去遊歷列國,尋找生活出路。
老大來到齊國,齊國的國君十分賞識他博學多才,就把他留下做太子們的老師;老二走到楚國,向楚王呈上富國強兵的建議,受到了重視,被任命為軍隊的司法將軍。
施老漢這兩個兒子都加官進爵,得到優厚的俸祿,家裡變得十分富裕,連親戚也跟著「與有榮焉」。

施老漢的鄰居是位姓孟的老漢,說來真湊巧,孟老漢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喜歡文學,一個喜歡軍事;他們非常羨慕施氏一家,就把施老漢的兒子請去,探求由窮變富的秘方;施老漢的兒子並不隱諱,坦率地將實情說出,孟老漢的兩個兒子聽了,興奮地跳起來,趕緊整理行李,也出外遊歷列國去了。
孟老漢的大兒子來到秦國,他是學文學的,他事先也不打聽一下秦國之所需及秦王的愛好,就給秦王大講仁愛慈善,以為這樣會合乎秦王口味;沒想到秦王不等他把話講完,早已氣得臉色發青,鬍鬚倒豎,怒斥道:
「如今諸侯之間,你奪我爭,兵連禍結,迫在眉睫的是增強軍隊戰鬥力,準備充足的糧餉;而你卻教我用仁愛慈善治理國家,這不是要把我推向自取滅亡的道路嗎?」說完,不待孟老漢的大兒子分辯,立即召來武士,將他處以宮刑,然後逐出了秦國。

與此同時,孟老漢的小兒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客客氣氣地召見他,他是習學軍事的,於是就滔滔不絕地講述加強軍備的重要意義;不料衛國國君聽到一半時竟拂袖而起,打斷他的話,生氣地說:
「我的國家勢單力薄,處在幾個大國的軍事包圍下。對強國,我只能小心侍奉;對弱國,我得加以撫慰,這才是求得平安的辦法。如果聽從你的意見,依賴軍事力量,那麼大國必定藉機興師問罪,小國也會產生懷疑而與我疏遠,那我的國家就要大難臨頭啦!」於是他斷然下令,砍去孟老漢小兒子的雙腳,然後派人偷偷地把他送回魯國。

孟老漢的兩個兒子,都拖着傷殘的身體,沮喪地回到家裡;父子相見,抱頭痛哭!他們以為這一切都是施老漢兩個兒子的過錯,便一起去找施老漢,捶胸頓足地哭泣,譴責施老漢一家欺騙了他們。
施老漢耐心地等候他們平靜下來,心平氣和的說:
「無論幹甚麼事,只有抓住時機,才能取得成功,失掉時機就要失敗!你們倆所學的知識雖然與我兒子相同,但應用的效果卻不同;這不是因為你們的行動有甚麼過錯,而是因為你們沒有權衡到如何讓你們所學得以應用時機。
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樣,肯定的事物與否定的事物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往日有用的,今天也許拋棄,今天丟掉的,日後或許重新拾起。處理問題,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完全在於動腦筋、抓時機;
你們兩個無論投奔哪個國家與個人,都應該預先『入國問習,入境問俗』,『應聘問需,投其所好』。要學會先傾聽、後自述。假如不注意這些,一上來就夸夸其談,滔滔不絕的自我顯示,即使擁有淵博的知識,掌握高超的計謀,也還是可能會陷於窮途末路的。」
孟老漢一家人聽了這番話,恍然大悟,怒氣全消;他們對施老漢說:「我們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了!」

以上這個故事,出自列禦寇(列子)所著「列子」一書之卷八「說符」。

回應:
『入國問習,入境問俗』,『應聘問需,投其所好』。何等重要的理論,有時候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原來是不懂得應變之禮。

的確,做任何事不能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

辦事不應當從自我出發、從書本出發,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同時,還要學會傾聽的藝術,傾聽對方、適應對方,這樣才能達到說服對方的目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