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蔡牧師專題~ 傳道人的省思暨因應未來趨勢的挑戰
特別感謝蔡牧師,百忙中抽空校對記錄文字! ~ 菽霓
講員介紹:
蔡茂堂牧師成長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為精神科醫師,1991年起在美國台福神學院進修,並同時在台福東安教會牧會。獲有美國福樂神學院宣教學碩士、台福神學院道學碩士、國際神學院神學碩士、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間研究博士,2005年返台,目前在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牧會。
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的網址:http://www.hoping.org.tw/
蔡茂堂牧師專欄網址: http://taipeihoping-tsai.blogspot.com/
Emerging Church:
長老會的創始人是加爾文,通稱為改革宗教會,加爾文神學以Reformed或Reforning這兩個字來形容,是改革宗(Reformed)教會,也是改革中(Reforming)教會。 Reforming指的是還在進行改造的過程,Reformed指的是重塑,本來有個form,是已經被塑造好了,現在重新接受塑造更新。Emerging church 是最近在教界中提出的觀念,這種教會,連form都沒有,如同先知以賽亞所說;「如嫩芽出於乾地」,Emerging Church是指什麼都沒有,是正在成型、塑造過程中,是正在萌芽的教會。
你們認識Wikipedia嗎?這是個很棒的網路資訊來源,比大英博物館的百科全書還要完全,是一直在改善更新的百科全書,而且完全免費的網路查詢工具。由許多志願而且很傑出的做者一起寫成的。網路是個很多人會去使用的工具,因此有人會主動去提供和更改,根據Wikipedia的解釋,Wiki這個字源自夏威夷文,意思是快速,其內容可以很方便快速的被查出來。 (The word wiki is a Hawaiian word meaning “quick.” Wiki systems are therefore designed so that their content can be made available in a quick and uncomplicated manner)。現在很多人沿用Wiki這個字,如Wikitionary 字典、Wikibooks 書本、Wikisource 資源、Wikiversity 大學、Wikiquote 引文、Wikimedia 媒體等等。Wiki儼然成了一個專有的名字。Wikipedia提供我們很新進的資訊,我們做為傳道人,也要會使用這些網路資訊。
教會目前是處在Reforning和Emerging之間,也可說是在現代及後現代之間,我們教會可以跟上嗎?還是我們仍停留在過去的現代傳統裡面呢?
Emerging church介紹(詳細內容,請參閱Wikipedia資料)
The emerging church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emergent movement) is a Christian movement of the lat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y that crosses a number of theological boundaries: participants can be described as evangelical, post-evangelical, liberal, post-liberal, charismatic, neocharismatic and post-charismatic. Participants seek to live their faith in what they believe to be a "postmodern" society. Proponents of this movement call it a "conversation" to emphasize its developing and decentralized nature, its vast range of standpoints and its commitment to dialogue. What those involved in the conversation mostly agree on is their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organized and institutional church and their support for the d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ristian worship, modern evangelism, and the nature of modern Christian commun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merging_church
因應未來教會趨勢的挑戰:未來!怎麼看?
上帝可以看將來,上帝不僅活在現在,也活在過去和將來,上帝活在永恆裡,永恆不是指無限長的時間,因為無限長,還是時間,時間是上帝創造的,永恆是在時間以外。其實關於時間,我們有兩個字形容:everlasting是沒完沒了,把時間無限延長,這不能算是永恆。另一個字是Eternal,永恆是在時空之外,如傳道書說「日光之上」或是「日光之外」,永恆是無法想像,是無限的。上帝在永恆中,祂什麼都知道。關於將來會發生的事,華人有一個詞彙,叫做 “命運”,「運」是我們可以設法改變的將來,我們知道 “運” 以後可以設法趨吉避凶,「命」則是無法逃避,只好認命,如同命定,是不能改變的。
你們選這個主題,是想講傳道人的「命」還是「運」呢?心態如何?是想認命還是想改運呢?上帝除非不得已,祂不會跟我們講將來會發生什麼事,其實最好不要講,如亞當在伊甸園中,上帝告訴他不能吃那棵樹上的果子,如果上帝一直沒講,可能亞當要很久,才會吃到,那顆不是特別醒目的果子,但是上帝跟他講之後,我猜他想吃的第一顆果子,就是那棵樹上的果子。很可能其他什麼果子都還沒吃呢。我們須要談將來嗎?。
「將來」是上帝給人類,有別於動物的恩典和重擔,所有的恩典都是重擔,Saved to Serve,傳道人講「救恩」,救恩有代價嗎?不是耶穌付代價而已,每個接受救恩的人都要付代價,這個代價是要命的代價:背十字架、受羞辱、遊行示眾、接受死刑,要付上兩條命的代價,不是耶穌基督的命付上而已,還有我們要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恩典和奉獻、稱義和成聖(把舊的自己掛在十字架)兩者是成為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過程不容易,是很痛苦的。福音是無價的 (priceless),不是廉價的 (cheap), 不要銀錢不要價錢,因為我們買不起,恩典不能用世上的財富去換,只能用生命來領受。
上帝常差遣僕人宣告有關「將來」的事,卻常常沒有照祂所宣告來實現。這是上帝對於人類的特別恩典。如創世記2:17「吃了必定死」卻沒有死。最了解上帝的是約拿,知道上帝會「行棋糾」(台語),有恩典不輕易處罰人,所以他害怕自己講了上帝的公義,上帝卻顯慈愛反悔了,怕自己沒面子,約拿就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腳底抹油,溜了。約拿是個失職的傳道人,不像挪亞忠心講道五百年,卻沒有人相信。約拿傳道的果效卻特別好,不只整個尼尼微城的人認罪悔改,聽說連牛都披麻蒙灰呢。上帝還跟約拿開玩笑,大魚的肚子和夏天的太陽、小蟲吃掉遮蔭的樹,讓他受苦。約拿是不好的僕人,但作工效果卻是好的,有時福音的開展和僕人的品質無關。神無論講什麼話,特別是講到將來的事,僅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叫人得救。因為上帝為了恩典,可能會把給自己的啟示整個翻過來。尼尼微城,就是個例子。
後現代的教會
時代已經走到後現代了,傳道人不能還停留在現代傳統的框框內,不能傻傻的還在和後現代對抗,我們需要面對現在傳福音的對象是後現代的人。
現代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亞理士多德和柏拉圖是希臘的哲學家,但他們兩個人的觀念是不同的,柏拉圖用一隻手指指天,講的是Idea,人怎麼知道?認為真正的知識從天上來,上帝的真理才是真理。任何事情是從觀念(意念)而來,它的形成是偶然存在的表象。亞理士多德用五根手指頭指地,講的是Real,認為:人活在地上,要從人的角度來看,人怎樣知道上帝?要從人的角度來看天,人是「活在地上,不是活在天上」,我們要從地的角度來認識上帝。而且人對一切的認識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
人類對東西的認識是從觀察來的,用眼睛看,每個人背景不同,所看的也不同,加上人的眼睛是有限的,能夠看到的僅有一小部份而不是全貌,並且還有看不準而失真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保持一些謙卑。如同我有精神科醫師的背景,我看聖經的角度和看法,一定和你不一樣。真理是人類不能夠知道的,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有如雙曲線與切線的關係,雖然可能無限接近卻絕對不可能交錯,人類對真理的認識,與真理之間,永遠會有一定的差距。真理是人類不能夠完全明白的,林前13:8-13「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這六節講的是基督教的知識論,所講的和亞理士多德的想法,似乎是互相呼應。
人類對真理的認知是有限(內容不完全),且模糊不清(焦點不清楚),後現代的知識論,認為人類無法完全認識真理;認為沒有真理的,是超現代的想法。現代講的就是認識真理,要找一個能夠包含一切,且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基督徒認為那就是聖經,基督教認為聖經是唯一的真理,但是有人反彈,認為基督教最大的偶像是聖經。後現代認為人類不可能有絕對,僅有上帝是絕對,我們都是上帝的僕人,不是絕對的,是一個得救的罪人,傳道人,終究還是罪人,「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
「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看」是知識的來源,和關係、假說、理論、定律有所不同,看到一個現象,要驗證假說,假說可以被修正,看看還有其他的現象嗎?如果有才能成為理論。
沒有一個科學能說,我已經找到真理,科學知識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說,僅有哲學和宗教才能夠認信 (confess) 真理,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的認信(Confess),乃是跟世界和上帝宣告:「我相信上帝知道一切,我相信上帝有真理。」
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我們在雙曲線上跑,和真理是有差距。因此,我們對信仰的認識可以和別的宗教比較,這是相對的。但信仰的認信 (confession) 則沒得比較,至於相對論,我接受的是批判性相對論 (critical relativism),不是絕對相對論 (absolute relativism) (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不必要講了)。後現代有很多不一樣的潮流,我分享的是我能接受的後現代。比如我要講道,我要盡量做最好的準備,對聖經有最好的詮釋,但不保證兩年後我還會這樣講。
詮釋和釋義
釋義(Exegesis)、詮釋(Hermeneutics)、應用(Homilectics),到底這三者的分別在哪裡?解釋聖經是很難的,聖經是絕對的,我對聖經的解釋只是我的宣告、我的認信,我對聖經的了解是相對的,也是目前我對聖經的了解。我對聖經的解釋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永遠的。其中必定含有我個人主觀的詮釋,有其有限性與誤差性。
聖經是上帝的話,是聖靈感動神所挑選的僕人,將上帝對人啟示的心意寫成的話,作者把聖靈的感動寫下來。聖經是個複合的作品,兩個作者,一個是聖靈,一個是世人,作者的個性、文學背景和使用的語言和文字都會加進來,研究聖經也要研究原文、考古,釋義是要把聖經作者寫書時原來的意義找出來,這也像是柏拉圖的主張真理只有一個的說法。但聖經不是為當代的人,也為後代的人,永恆的真理要找出來,上帝的啟示在現今應該如何解釋?詮釋學,要解釋的就是,聖經對於現代的讀者在現代的文化中,有何現代的意義?一段聖經可能會有七八個不同的意義,讀聖經時我們要問上帝,透過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這是個很根本的概念,因著聖經的詮釋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宗派產生。
傳道人要有後現代的謙卑,相信真理,卻也承認自己所了解的不完全,我們對上帝的真理認識不清,「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雖然近視又看不清楚又看錯,對聖經的認識有限,要看自己合乎中道,不能看自己過高或太低。就真理來講,即便我已是傳道人,我還須要繼續學習,是終生的慕道友。
文字和圖像
人的大腦有兩方面的能力:文字和圖相,以前讀書是一行行看,不是一目十行,還不能過目不忘,以前的人對事情的認識是線性推理的邏輯(Linear logic),這對理解和認識影響很大。後現代的人和我們以前不一樣,看書是用「照相」式的圖像記憶,一張圖所表達的勝過語言的表達,從圖像抓到重點。西正教和改革宗重視神的話,看重講道。東正教則認為影像、光線、顏色、玻璃和崇拜很有關係。
真理的認識,是透過邏輯和直覺這兩方面,例如要不要接受救恩?答案就是,你有罪,耶穌有恩典,人若願意把握機會承認有罪,接受主就能得救,將來審判時就不會到地獄去,這是推理邏輯。但是通常不會這樣,你願意受洗,也考量生命有沒有改變,這是體驗和感覺。除了要考慮基督教有沒有道理和邏輯外,到底你與上帝之間,有沒有關係和體會?有沒有和上帝的愛有互動?你有沒有盡心愛神、愛人如己? 也許我講不清楚緣由,但是可以講我的體驗和得救故事。聖經故事用很多圖像,如撒種的比喻。有時用張圖或是影片,表達的比用文字敘述說的還要清楚。
圖像的問題很重要,上帝給人類大腦有理性和感情兩部份,不能光用一面,我們應該不僅用耳朵來聽道,也要用眼睛來了解道。又聽又看的果效是雙倍,講不清楚的地方,圖片能夠表達出來。圖像、電影、詩歌,都可以用來表達上帝的訊息,可能聚會還沒開始,詩歌敬拜時,已經有人悔改且哭得一蹋糊塗了,不像傳統的教會禮拜,只有聽講道才是敬拜,唱詩歌是等遲到的人,其實詩歌、讀經、聽道、奉獻都是敬拜的一部份。
Emerging Church對敬拜、宣道、神學、社會公義等觀念,和我們傳統的教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該要關心各方面的議題,就像教會應該關心政治嗎? BONO是美國一個現代歌手,有使命和負擔,他在白宮布希總統面前唱歌,傳達對非洲貧窮者的看法。福音是否能照顧到貧窮者?我們不能只想到,專心傳福音就好,那是狹義的福音派,還要考量教會的角色和社會公義的問題。今天的題目提到傳道人的省思,雖然講的有點雜亂,跳脫了原來預備的講義內容,只盼望能帶給大家一點挑戰與省思考。
蔡牧師沒有照著講道的大綱:
I. 引言:占星術到將來學 (horoscopy to futurology) (太2:2)
II.聖經將來學 (Bible Futurology)
1.約瑟的銀酒杯 (創44:5)
2.約瑟的解夢術 (創41:25)
3.但以理的異象 (但12:4)
4.約翰的啟示錄 (啟1:1)
III. 現代將來學 (Modern Futurology)
1. 菲爾內 (Jules Verne, 1828-1905):地球到月亮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法國 1865 太空艙、24400哩/時、佛羅里達、太平洋、哥倫比亞
2. 赫胥黎 (Aldous Huxley, 1894-1963):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英國 1932 基因工程、藥物幸福、極權專制、階級社會
3. 托弗勒 (Alvin Toffler, 1928- ):第三波 (The Third Wave)
美國 1980 農業 工業 資訊、反規格化、國家消失、克隆、奈米
IV. 世界大驅勢 (World Megatrends)
1.世俗化 (secularization)
2.數位化 (digitalization)
3.相對化 (relativization)
4.多元化 (pluralization)
5.全球化 (globalization)
6.生科化 (biotechnologization)
7.網絡化 (networking)
8.都會化 (urbanization)
9.社群化 (communitarianism)
V. 省思與回應
1.聖俗兩分法 (sacred secular dichotomy)
2.互聯網教會 (internet church)
3.後現代謙卑 (postmodern humility)
4.巴別到五旬 (babel to Pentecost)
5.愛鄰如自己 (neighborhood love)
6.人性的尊嚴 (human dignity)
7.萬民皆祭司 (clergy laity dichotomy)
8.都市福音化 (urban evangelization)
9.牧養小組化 (small group pasturing)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